1950年3月28日的夜晚,在四川省喜德县西北的冕山镇,我军第15军44师132团正在追击胡宗南的残部。当时,正准备安营扎寨,却突然发现敌军的身影,立刻发生了激烈的交火。双方在黑夜中展开了惨烈的战斗,枪声不断,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,气氛紧张到极点。
经过一整夜的激战,胜负难以分辨。天快亮时,战斗一度转为肉搏战,然而,在这一关键时刻,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原本敌我对立的两方竟突然停火,抱头痛哭。这一幕,让人百思不得其解,究竟发生了什么?
回顾1948年9月至1949年初,我军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内,经过三大战役,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歼灭了国民党军154万余人。随着解放军占领南京,蒋家王朝的统治宣告终结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尽管蒋介石逃往台湾,但他并未放弃继续抗战,反而命令胡宗南坚守川西,企图借助复杂的地形和高山峡谷,继续顽抗,甚至梦想反攻大陆。
在三大战役后,胡宗南经历了从西安到西南的连番溃败,他所精心构筑的“秦巴防线”被突破,尤其在宝鸡解放战役中遭到重创。最终,他丢盔弃甲,狼狈逃至成都,依旧被蒋介石寄予厚望,成为蒋的最后救命稻草,甚至被任命为“西南军政公署代长官”。
胡宗南的逃亡过程充满了屈辱与不甘。在接到蒋介石的任命时,他的心情复杂,表面上承接任务,然而心中却对老蒋深感失望。当天,胡宗南便匆匆离开成都,飞往海南岛向薛岳求援。几天后,他意识到即使避难,蒋介石也不会轻易饶过他,于是在顾祝同的劝说下,胡又返回了成都,接受了蒋的命令:坚守西昌三个月。
返回西昌后,胡宗南迅速开始整顿残军,与西昌警备司令贺国光共同召集了约3万余名士兵,开始重整防线。蒋介石希望通过西昌这一地理要塞,借助复杂的川西地形,以游击战的方式与解放军对抗。西昌被视为“第二陪都”,南有金沙江,北有大渡河,地形险要,易守难攻,成为胡宗南死守的最后希望。
1950年3月,蒋介石为提振胡宗南士气,派遣了蒋经国和顾祝同等人从台湾到西昌,给胡宗南打气,甚至鼓吹他是“党国的天降神将”。胡宗南被这一番话吹得飘飘然,信心大增。然而,几位高级将领仅在西昌逗留了两天,便匆匆离去,留下胡宗南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。
为了彻底消除西昌的这个钉子,我军总部于1950年3月12日发起了对西昌的围攻。两支部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夹击:一支从云南曲靖由南向北进攻,另一支从四川温江由北向南进攻。此举最终导致了胡宗南的残部在西昌的全歼。
这两支进攻部队分别是二野的第14、15军与第62军,合计兵力达到13个团。随着战斗的推进,胡宗南的部队持续溃败,直至3月27日,第15军44师132团进驻西昌,西昌城头飘扬着红旗,象征着蒋家王朝的彻底覆灭。
眼见战局不利,胡宗南与贺国光偷偷乘飞机逃离了西昌。临行前,他将剩余的三千士兵交给了罗列。罗列决定带领部队继续撤退,向西逃至冕山镇一带。132团决定不放过任何机会,继续追击。到达冕山镇时,他们并未立即发现敌军踪迹。由于罗列拼命逃亡,132团认为敌人可能会在夜间发动偷袭,于是保持高度警惕。
冕山镇地处茶马古道要地,四周被土墙围绕,双方很快就利用周围的地形展开了激烈的交火。经过一夜的激战,战斗的双方都在考虑对方的战术和防守策略,并采取了类似的“三三制”战法。从半夜直到黎明,战斗几乎没有间断,双方都觉得这场战斗特别复杂,仿佛遇到了一个劲敌。随着最后的炮火耗尽,外面的“敌人”已经攀上了城墙,进入了白热化的肉搏阶段。
然而,曙光微现的时刻,132团的一个战士突然发现,敌人的衣着与帽子上带有明显的五角星标志,瞬间意识到自己可能误打了人。他连忙向敌方发问:“你们是胡宗南的部队吗?”对方迟疑片刻后冷笑道:“你们才是胡宗南的部队!我们是解放军!”
双方一瞬间都愣住了,紧接着便相互确认了身份。经过短暂的冷静后,双方立刻停火并召开会议,迅速解除误会。看到战场上的尸体和受伤的战士,战士们不禁泪如雨下,抱头痛哭。
这一战,发生的错误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到深深的痛惜和自责。原来,冕山镇外的对手是62军184师552团,正是参加西昌战役的解放军一部分。由于两支部队从南北不同方向进攻,从未碰面,所以才发生了这样的误会。
在这一事件中,胡宗南的逃亡也为两支部队的提前相遇埋下了伏笔。原本,二野的部队与西昌的会师是计划在三天后进行的,但由于战斗进展过快,双方提前在冕山镇碰面,从而发生了这场误会。
这次乌龙事件导致了17名战士牺牲,另有200多人受伤,损失极为惨重。遗憾的是,尽管误会被及时解除,战士们的牺牲已经无法挽回。17名烈士被安葬在喜德县烈士陵园,只有其中一名战士——来自河南的王立君,得以确认姓名,他曾先后荣立过二等功和三等功。
这一事件不仅是解放战争期间的唯一一次乌龙战斗,也暴露出部队沟通的严重问题。为此,野战军司令部被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统一指挥的联合司令部军区,这为后续战斗提供了更加有序的指挥体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